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循行布散范围较广,到达某些十二经脉没有到达的部位能够循行到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此,在生理、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十二经脉中阳经为表、阴经为里,在循行分布和功能活动上,表里两经关系密切,十二经别则通过其循行分布加强了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于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的经别是相并而行的,大多数经别都循行于该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特别是阳经经别全部联系到与本经有关的脏与腑;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又都合入阳经经别,一起注入体表的阳经,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关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十二经别一般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分出,进入体内后又都呈向心性行,扩大了经络的联系以及加强由外向内的信息传递。

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循行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十二经脉主要是六条阳经分布于头面部,而十二经别中六条阳经及六条阴经的经别均上达头面部。这样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部的联系,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理论提供了经络结构上的支持,并且为近代发展的耳针、面针、鼻针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别的循行,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的部位更加广泛,从而也扩大了十二经脉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而相应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如足太阳膀胱经不经过并不达到肛门,但是其经别却“别入于肛”,故足太阳膀胱经的某些穴位如承山、承筋等,可治肛门疾病。